早在1972年,中国农业部下达了“长江水产资源调查”和“长江鲟鱼专项调查”两个科研项目,撰写有“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”一书,对长江中的中华鲟、达氏鲟和长江白鲟的形态学、生物学、生态学以及资源状况做了系统的描述。
早在1976年,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了达氏鲟的人工繁殖,当年成功地催产了江中捕捞的成熟长江鲟,获得1300余尾鱼苗。随后,开展了达氏鲟池塘驯化繁殖研究,于1976-1980年完成了从受精卵到成鱼再产卵的全人工繁殖驯化过程(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,1988)。
2003年,四川省宜宾珍稀动物研究所(民营)再次进行了达氏鲟人工繁殖试验,获得受精卵12万多颗,出苗约2万尾。2007年4月在宜宾向长江放流平均全长75厘米、体重2.1千克的达氏鲟2000尾。放流前,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生物学测量,并对其中500尾进行了多重标记。
2000年,在长江上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2002年,长江上游地区开始实行2月至4月三个月的季节性捕鱼禁令。2005年扩大了该保护区的面积,以减轻水力发电项目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冲突。